東航馬宏惠航空教研創新工作室獲“全國民航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稱號
近日,東航馬宏惠航空教研創新工作室獲“全國民航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稱號。馬宏惠航空教研勞模創新工作室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東航培訓中心勞模教研室,在工作室成員的選拔上優先考慮以勞模先進,積極分子為核心的業務骨干和中間力量,旨在通過研發創新,項目攻關,師徒帶教等項目為東航研發中心提供新一代的教學模式和精英力量。
勞模示范,彰顯“頭雁”效應
航空教研創新工作室由全國勞模馬宏惠領銜并命名,同時,她也是東航集團黨委聘為黨務兼職教員,并具有高級調酒師、中級品酒師、國際禮儀注冊培訓師和意式咖啡師的資質。目前團隊成員共15人,其中女性占到了90%,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全部由乘務培訓和地服培訓教員所組成。在思想上,要成為工作室成員必須思想要求上進,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專業技能方面,應具備禮儀培訓師、品酒師、咖啡師的資質,并且是本部門的業務精英和骨干。
每一個工作室在運作的過程中都希望能夠達成一個目標,馬宏惠航空教研創新工作室目標是:致力于在師徒帶教、研發創新、品牌建設和聯盟交流上始終保持精益求精、匯聚智慧、求真務實的作風。工作室開展每月分享活動,在每月課程分享的創新舞臺上,馬宏惠引用中國古代經典小說講述航空聯盟,用古詩詞串聯國際禮儀,用文化的角度解讀共產黨的故事。工作室成員在每月分享的舞臺上發揮自己的專長,在工作室內部高師指導下,通過長時間反復修改和模擬授課最終給大家帶來了酒文化、茶文化、咖啡文化和職場禮儀的課程分享,更是通過硯臺,同過古詩詞分享帶領大家領略中國的傳統文化。
2019年,馬宏惠勞模創新工作室在每月課程分享的基礎上走出東航研發中心,先后獲得“華東師范大學校外輔導員”“上海市科普教師團成員”“華師大匠心工作室顧問”等稱號。同年,馬宏惠在華師大和東航研發中心各開展了兩期交流活動,將職場禮儀、溝通技巧、黨員精神等一系列當代大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通過課程分享和勞模先進個人演繹淋漓盡致地傳授給了華師大師生,讓她們充分感受到弘揚勞模精神,奮戰第一線的奉獻和永不放棄的工作激情。
八仙過海,各顯“創新”神通
創新工作室從2015年成立以來,工作室成員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結合本職工作,通過創新工作室傳幫帶的工作環境,先后有工作室內高級牽頭組織專兼職教員成立不同的項目,截止目前共開發課件20門,業務涵蓋服務操作流程、服務禮儀、中華傳統文化、黨建學習等領域度。
2020年,由于疫情爆發現場教學基本停滯,創新工作室在馬宏惠的帶領下,停工不停學,停工不聽課,依據項目管理的標準,開發了七門原創新課件,并且通過線上教學方式,將課程研發內容與全東航31家工作室進行分享。工作室成員在項目組長的策劃下完成了《防疫期間教學用具管理》《乘務員三輕》《紳士禮儀》《時光魅影雞尾酒》《身姿氣韻茶修課》《技師論文及答辯輔導》《授課技巧之語言表達》等課程。另外,工作室成員陳曉慧專門為工作室“每月課程分享線上活動”開發了《線上助教工作流程》課程,幫助東航各工作室在參與線上活動時準備充分,現場控場和突發補救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創新實踐,解決發展難題
在發展工作中,工作室也遇到各類瓶頸,管理人員不斷思考問題,探索好的方法。2018年,東航研發中心組織架構整合之后,馬宏惠航空教研創新工作室由原來培訓中心工會下屬虛擬組織,變更為服務培訓中心黨支部書記分管的虛擬組織。整合后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采用直線管理模式,更能快速、高效、有針對性的進行管理,為創新工作室在焦點問題研究、調研成果轉化和技能自主創新上提供支持。
創新工作室成員也調整為服務培訓中心下屬的乘務培訓部和地服培訓部兩大部門。這兩個部門在業務劃分、人才培養上有共通點,方便工作室后續開展各類業務創新工作。專業統一,職責明確,分工有素,能有效在一個平臺進行服務課件的研討和創新。比過去松散的不同部門業務分散的成員結構更有效管理。
由于東航研發中心教員工作的重復性,很難持續進行創新課程的師徒帶教工作。因此,工作室通過每月課程分享活動環節既生動有趣又嚴謹高效地完成了創新工作室師徒帶教、研發創新和品牌建設三項基本工作。既為高師們提供了示范學習的平臺,又為工作室成員們提供了演示個人能力的平臺。通過這個活動與相應的聯盟工作室進行交流互動,同時借助平臺為研發創新開闊視野,黨課風采更是為工作室成員在政治思想覺悟上提供保障,為弘揚勞模、工匠精神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基礎。